<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bat365在线平台app_精准原创123656官方网_365体育管网登录网站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罗志军省长在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6月28日)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极为复杂的背景下,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认真落实省委常委会和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精神,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作出部署,动员全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加大推进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发展新兴产业的紧迫性

          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国际竞争已经演变成争夺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我省顺应发展潮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取得了显着成效。去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今年上半年,六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预计实现产值9765亿元,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国领先,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太阳能电池产量占全国的55%;节能环保、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始起步。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无锡尚德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龙头骨干企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我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实现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新一轮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新兴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规模不大,龙头骨干企业不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还比较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紧缺问题较为突出。我们一定要胸怀全局,放眼长远,充分认识发展新兴产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对于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近年来,我省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转型升级迈出重大步伐。但也要看到,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紧迫,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刻不容缓。只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有效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形成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抢抓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以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加快融合发展,信息技术驱动技术革命的势头始终不减,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正在向医药、农业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发展新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美国近年来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图在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航天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欧盟投入巨资发展绿色经济,力求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国也在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在上一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中,我们通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创新活跃期,由技术模仿和跟踪转向依靠自主创新求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初步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的条件。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内需市场空间巨大的优势,更大范围集聚全球优质资源,更大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实现了向工业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第二次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实现了向开放型经济的跨越。现在,我省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关键阶段,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教人才优势、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提高整合创新资源的能力,提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能力,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以科技创新主导经济发展,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

          二、全面把握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要求

          我省正处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等各方面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积极向好的态势,呈现出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同时,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极为复杂,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稳固,要素供给压力加大,出口环境仍不明朗,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我们必须正确研判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为重点,力争实现新兴产业更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省发展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着力构筑人才高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

          我省发展新兴产业的主要目标是:今后一个时期,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尽快形成新兴产业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消耗低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的拥有率明显提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带动力明显提升,在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到2012年,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要实现“四个化”:一是人才国际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1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二是技术高端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50%,企业授权专利中新兴产业专利量占比达到35%以上,培育500家重点创新型企业。三是产业规模化。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市场,确保实现倍增目标。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达到15%。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三个产业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四是发展集约化。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切实加强新兴产业载体建设。重点发展30条新兴产业产业链,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达到10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达到20家。培育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创建一批创新型城市。

          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壮大规模与提升水平的关系。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要素集聚,迅速壮大规模,努力做到技术上有话语权、市场上有定价权,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明确战略重点,把握主攻方向,实行政策聚焦,率先突破六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上下联动、区域互动、有序推进,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加快构筑全省整体发展优势。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的关系。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四是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的关系。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和风险性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依靠政府与市场的合力推动。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支持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构建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三、扎实做好发展新兴产业的重点工作

          发展新兴产业,任务艰巨而又繁重。要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创新载体,构筑人才高地,强化金融支持,完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加强科学引导,促进要素集聚,是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去年以来,我省陆续出台了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两个专项子规划。最近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进一步明确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把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省“十二五”规划总体布局,认真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既要注重上下衔接,密切跟踪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做好对接工作,也要注重横向衔接,加强新兴产业规划与其他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和重大科技专项等规划的衔接,促进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规划的协调配合。各市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强化特色,做好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突破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发展领域。通过全省不同地区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优化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升集约发展水平。

          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六大新兴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世界科技经济发展趋势和我省科教人才优势、产业基础确定的,要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政策,促进其迅速提升水平、壮大规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应用示范区。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2年,达到5000亿元。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十类重点产业。到2012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超万亿元,确保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开发100个具有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重点产品。到2012年,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努力使我省成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装备、环保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和环保服务等产业。到2012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0亿元,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外包、生物医药外包、动漫创意外包、金融服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外包等五大外包服务。到2012年,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量双倍增,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物联网产业重点突破核心技术、开发关键产品,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产业化,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产业。到2012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将我省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

          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分产业制订年度行动计划,提出年度工作目标、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分解细化新兴产业发展任务,推动规划和倍增任务的有效落实。省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修订和完善规划。对各地新出现的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新兴产业项目,要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促进全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二)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新兴产业必须聚焦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有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认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推动创新成果向新兴产业企业集中,创新政策向新兴产业企业倾斜,创新人才向新兴产业企业流动,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力争70%以上的新兴产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建成600家以本土企业为主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一批设施先进、具有世界水平的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品牌研发机构。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技术与资本、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引导企业大力拓展市场空间。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需求。要引导企业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开发,选择具有现实和潜在比较优势的目标市场,创新经营理念,运用新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加大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要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补贴,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企业拓展市场,促进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到2012年,形成20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全面实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各类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源头。由于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的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各级政府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认真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实际困难,促进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不断涌现,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转化。国际经验表明,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着力突破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确定的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形成一批重大成果的技术储备。在传感信息、纳米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新型环保、智能电网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跨领域的集成创新,构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国际技术合作的关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省研发机构开展科技合作。集中各方面的科研力量,加快对引进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步伐。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新兴产业的发展,即使突破了技术关,随之而来的还有涉及面更广、更为复杂的产业化瓶颈。各级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和产品推广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拓展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推动高新园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平台共享机制。启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重点支持一批面向新兴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整合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研究院。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当前,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全面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研究制订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计划,全面推行我省地方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对创新成果申报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成为知识产权,争取大中型企业拥有更多发明专利。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水平。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府采购等政策,推进知识产权资产化、资本化、市场化。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建立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创新主体通过转让、许可、质押等多种形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促进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目前,发达国家通过实施“世界专利”,力图形成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我们要冲破发达国家的专利包围圈,必须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发明专利和产品品牌在保护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建设,支持我省企业到境外注册知识产权,利用自主品牌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加快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品牌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是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的重要保障。要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严厉查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引导企业由被动应对知识产权竞争挑战向主动运用知识产权规则转变。

          (三)推进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发展载体,实现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是提升新兴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提高各类创新型园区发展水平。各类创新型园区是集聚创新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要推动高新园区创新发展。我省16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园区创造了全省60%的新兴产业产值,光伏、风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大多是从高新园区内成长起来的。要着眼自主创新,汇聚创新资源,加快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步伐更快、创新型企业发展动力更强、创新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大,把高新园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核心区、新兴产业的先导区。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的主阵地,也是先进制造业的密集区,目前已进入“二次创业”的关键阶段。要引导各类开发区围绕新兴产业加快创新步伐,加快由一般加工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密集区。扎实推进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力争到2012年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达到10个以上、所有省辖市都设立大学科技园。大力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建设,促进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高水平建设一批重点科技创业园,努力实现创新型人才密集、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的目标。

          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大力建设产业链条长、资源循环利用、基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基地,强化专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重点推进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注重发挥特色产业基地的整合功能,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产业链。

          发挥创新型城市的支撑作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是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信息、资金、商务服务等各种要素的主要集聚地。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建设一批技术密集城市,通过吸引大量新兴产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入驻,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技术密集型城市群,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产业集群形式,而且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契机,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使创新型城市成为新兴产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源地。重点发挥好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作用,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市、县(市)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促进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发展。

          (四)加快构筑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兴产业发展最持久的动力,必须以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兴产业高水平发展。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作了全面部署。这里着重强调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实施新兴产业人才工程,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深化高校教育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强化新兴产业领域专业设置,加快构建新兴产业学科专业体系。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依托主导行业、骨干企业共建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开展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培训,大力提升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往往能催生一个新兴产业。我们要抓住当前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引进更多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引进中要更多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更加重视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和企业联合引才,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推动全球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省发展新兴产业服务。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必须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注重以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真正做到唯才是举、量才适用。要科学使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平台,使不同专业特长、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用人机制,放心、放胆、放手支持各类人才大胆创新创造。

          营造更优发展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新兴产业人才投入力度,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资源开发,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健全多元化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五)健全科技金融体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兴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投入高、转化周期长的特点,风险预期高于传统产业,特别需要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

          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创业投资是资本与知识结合的产物,是有效缓解科技型企业创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是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催化剂。近年来,各地在发展创业投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要认真总结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加快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为主的创业投资体系。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扩大到县(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逐步形成省和各地、开发区联动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提供融资担保、跟进投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引导国有企业优质资源投资新兴产业,支持国有资本投资创投平台和担保基金。鼓励境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在我省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鼓励境内外创业投资企业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扶持、壮大一批创业投资机构。进一步加强服务工作,积极培育创业投资项目,开展创业投资项目推介活动,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为创业投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金融服务创新。2007年以来,我省累计新增科技贷款200亿元,为9.5万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139亿元,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要立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金融理念、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深入推进银企对接。遴选100户新兴产业省级重点扶持企业、1000户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实施“百企顾问”和“千企入库”计划,加大金融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科技金融机构。每个省辖市都要争取尽快设立一家当地银行主办的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创新融资担保方式。研究制定专利权、着作权抵(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各省辖市要积极探索成立科技担保公司,省再担保公司要积极为科技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服务。积极发展科技保险。组建科技保险机构,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加强新险种研发,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探索建立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利用保险手段化解科技创新风险。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直接融资是以股票、债券为主要金融工具的一种融资机制,是最大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的有力手段。要坚持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并重,培育和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规范改制上市直接融资。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柜台交易系统,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券,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发行工作。

          (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发展新兴产业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决定建立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常务副省长牵头,省相关部门参加,对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重大事宜,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考核。分管副省长对各自联系的新兴产业,要任务早安排、工作常督查,及时掌握发展情况,有效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全力推动阶段性发展目标的实现。省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共同推进,特别要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力度。市、县政府要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提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加强前瞻性研究。各级政府领导要以国际视野和全局胸怀,跟踪世界新科技革命轨迹,把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坚持开放式研究,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广泛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研究的合力。既要及时研究解决现有新兴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要瞄准前沿、着眼长远,及时提出对具备优势、有可能率先突破的新兴产业的扶持之策、推进之举。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扶持,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通用做法。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今年,省财政新增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加上原有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总额超过30亿元。要加强政策集成和创新。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各项政策的同时,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政策,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撑、专利保护、土地使用、政府采购、人才培育和引进等方面,对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更大支持。要实行政策聚焦。政府的专项资金要重点用于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的培育,用于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孵化以及市场培育等重点环节的扶持。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仅靠政府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政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实施绩效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新兴产业发展各项举措的重要保证。要建立和完善全省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方位科学统计全省新兴产业的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为掌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工作考核提供重要依据。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我省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评价。对发展新兴产业贡献重大的单位、个人和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切实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加快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全省上下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以当年国家抓“两弹一星”的眼光和魄力,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根据新兴产业技术新、发展快的特点,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千方百计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搞上去,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充分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汇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和政策举措的宣传力度,及时推广全省新兴产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经验,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使命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新兴产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