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政办发〔2014〕95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要求,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2013年4月,李学勇省长主持省政府全体会议,认真学习、坚决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把贯彻三项要求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关键之策,进一步细化为十项举措,并明确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分工实施,切实把贯彻三项要求细化、实化、具体化。省政府各位分管省长高度重视,及时作出部署安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协调解决关键问题,跟踪督促工作落实。各地、各部门把十项举措分解为具体考核指标,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节点、具体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总书记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014年11月5日,李学勇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贯彻三项要求、落实十项举措督查情况的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推进落实工作。李学勇省长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三项重点要求,指明了事关江苏发展全局的关键所在,是我省新常态下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不断丰富十项举措内涵,进一步加大工作落实力度。一是把握大局抓落实。要继续把贯彻三项要求、落实十项举措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我省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提质增效的关节点,把十项举措一项一项落实好,以重点突破之功收带动全局之效。二是深化改革抓落实。要坚持改革取向,突出问题导向,扎实抓好重点改革任务,推动重大改革措施尽快落地,更多地释放改革红利、制度红利、人才红利。三是创新政策抓落实。对国家和省各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要统筹协调推进落实,同时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四是强化责任抓落实。要把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十项举措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现将《关于贯彻三项要求落实十项举措推进情况的督查通报》印发给你们。各地、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锲而不舍地抓好贯彻落实,把贯彻三项要求、落实十项举措不断向纵深推进。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11月9日
关于贯彻三项要求落实十项举措推进情况的督查通报
根据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指示和年度工作安排,在各地、各部门开展自查的基础上,最近省政府督查室组织对2013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贯彻三项要求、落实十项举措推进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从督查情况看,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行动自觉、责任明确、工作扎实,十项举措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总体推进情况
(一)加强工作部署,狠抓关键举措。2013年4月,李学勇省长在省政府全体会议上对贯彻三项要求、落实十项举措作出全面部署;6月,省政府制定十项举措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分工实施,切实把贯彻三项要求细化实化具体化。省政府各位分管省长高度重视,及时作出部署安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协调解决关键问题,跟踪督促工作落实。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逐条分解细化,逐个落实推进方案,突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要环节,把十项举措一项一项抓实抓好抓到位。
(二)突出改革创新,增强推进动力。各地、各部门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紧密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十项举措的落实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紧密结合,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构建有利于推进十项举措的制度性安排。同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经济与科技、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为推进落实十项举措提供新的动力。
(三)完善政策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全省上下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简政放权、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等方面,加大政策对接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同时,把政策创新聚焦到贯彻三项要求、落实十项举措上来,在产业优化升级、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省级层面制定实施了40多个政策文件,初步形成推进十项举措的政策体系。
(四)切实转变作风,推动工作落实。我省部署实施十项举措,正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际。各地、各部门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强大动力,强化责任、细化措施,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围绕贯彻三项要求,把十项举措细化分解为具体考核指标,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节点、具体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工作责任,定期督促检查,形成重点突出、整体推进、有力有序的工作格局。
二、主要进展和成效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植江苏长远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十大产业推进方案,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创新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2013年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一是强化自主创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省发展改革委重点推进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集成应用、关键材料升级换代等15项重大工程和28个重点专项,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省经济和信息委实施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质量攻关,突破76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260多项专利。省科技厅围绕纳米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累计实施500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0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龙头企业集聚,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目前,新兴产业领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56家,占全部国家级中心的74.6%,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近900家,超过总数的7成。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今年前三季度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93家,新遴选839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上市培育计划后备库。三是强化载体建设。注重发挥优势,优化要素配置,加快建设产业链长、基础配套完善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积极建设国家级新兴产业集聚区。目前,全省23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区集聚了60%的新兴产业产值,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0%。省科技厅等部门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认定和培育首批14家预备研究所,现有专职研发人员1500多人,其中院士、国家863和973项目首席专家等领军人物51人。四是强化推广应用。围绕市场需求导向,着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示范应用,组织认定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产品;已发布的6批省重点推广应用目录中,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有767个,占总数的73.1%。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目前在线运行的新能源汽车超过2700辆。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促进服务业增速加快、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全省服务业增速总体保持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发展势头,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工业增加值,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一是做大做强十大行业。进一步集聚要素、突出重点,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家庭服务等,培植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全省金融机构大力推进金融业改革创新,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3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703.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4%和6.3%;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社会融资总量位居全国第一,人民币贷款余额跃居全国第二,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板块。省旅游局积极构建“畅游江苏”体系,2013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达7195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达5929亿元,发展水平保持全国前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等部门大力推进智慧江苏建设,大力发展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全省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1.2万亿元,居全国第三位。省卫生计生委、民政厅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省文化厅、财政厅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大服务业投入力度。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投资高于全社会投资4个百分点左右,科技、信息、金融服务业投资增幅分别达64.1%、47.8%和53.8%。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每年推进实施150个产业特色鲜明、潜力优势突出的优质项目,2013年完成年度投资超过1300亿元,占年度服务业新增投资的41.3%。三是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素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今年前三季度113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四是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省商务厅加大扶持服务外包发展力度,今年前三季度服务外包合同额达27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4%;离岸执行额达230.8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连续7年在全国领先。五是开展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按照国家部署,对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开展“营改增”试点。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营改增”试点纳税人达30.3万户,累计减税295亿元,试点行业总体减税面超过96%。据测算,通过“营改增”试点,我省服务业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三)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优化结构、提升品牌、增强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扎实推进工业强省六大行动,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作方案,努力构筑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今年前三季度,传统产业实现主营收入41797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3601.6亿元,增长12.5%。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深入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和“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研究出台加强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今年前三季度,新开工重点技术改造项目89项,竣工达产73项。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着力培育不锈钢、绿色照明等18个重点规模传统产业集群,培育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传统产业集聚区85个。二是加大“两化”融合力度。扎实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建设,实施企业信息化“百千万”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企业的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目前,我省传统产业领域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1/3,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87.2。三是加大品牌创建力度。以自主品牌为依托,以培育百亿元级品牌企业、十亿元级品牌产品为着力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今年前三季度,省工商局、质监局进一步加大传统产业自主品牌培育扶持力度,传统产业企业新申请国际注册商标154件,新增省地理标志商标46件,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四是加大过剩产能化解力度。制定落实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规划引导与整合,积极开展在建违规项目、建成违规产能的清理整顿,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全省已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四)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抓住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关键,全面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各项部署,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4.1%。一是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提高中心城市综合功能,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和形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编制完成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在10个县(市、区)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优化试点,创建10个综合规划建设示范镇。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城乡交通运输、区域供水、污水处理、水利基础设施。目前,我省83%的乡镇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2/3的县(市)实现生活垃圾四级运转,行政村客运班车基本全覆盖,镇村公交开通率达48%。三是提升城乡建设品质。加快创建绿色生态城镇,着力塑造城乡特色风貌,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全省累计建成22个国家生态市、县(市、区)和21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1.9%,绿色建筑数量保持全国第一。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户籍制度、住房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改革,落实好进城务工人员社保、子女就业等有关政策,切实增强城镇化发展活力。全省已经建立城乡统一管理的户籍制度、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省国土资源厅、农委等部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在南京市六合区、睢宁县等地启动农村房地统一调查、统一登记、统一发证工作试点。五是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公安厅、民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有关部门把造福百姓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围绕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六大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全省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城乡居民低保、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累计形成保障性住房204万套(间),社会治理工作绩效考核保持全国领先。今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1%和10.9%,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39∶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五)狠抓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制定我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污染治理。南京青奥会期间,我省围绕保障“绿色青奥”,与周边城市签订空气质量保障协议,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青奥会期间南京空气质量全部达标。青奥会结束后,不失时机把保障“绿色青奥”的成功做法转化为长效机制,出台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通知,明确了九项具体措施,大气污染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今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开始显现。一是狠抓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制订江苏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施方案,全面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快发展核电和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优先收购清洁能源发电。目前,江苏海上风电并网装机2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43.4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7.7%,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省环保厅出台全省燃煤锅炉整治方案,分阶段、分区域整治2万台燃煤锅炉,今年2249台整治任务已完成1599台。二是狠抓减排设施提标改造。着力推进非火电行业脱硫脱硝设施覆盖,加快实施重点行业除尘提标改造,切实减少烟尘排放。目前,全省所有大型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脱硝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扎实开展“千企节能低碳行动”,推动180家重点产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54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三是狠抓机动车污染治理。机动车环保检测实现市、县全覆盖,环保标志核发率90%。13个省辖市均划定黄标车限行区域,累计淘汰黄标车57万辆。完成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任务,沿江八市车用汽油升级到国V标准。四是狠抓工地道路扬尘控制。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控制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行施工工地围挡、道路硬化、车辆进出冲洗、渣土密闭化运输等措施。南京、扬州、无锡、苏州、常州等地开展扬尘排污收费试点,通过经济手段促进防尘治尘措施落实。五是狠抓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出台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若干政策措施,严格实行禁烧问责制,对禁烧不力的责任人进行追究,2013年环境保护部卫星遥感监测到的秸秆火点同比下降46.5%,为5年来最低。今年夏季秸秆火点数同比下降88.6%。六是狠抓执法监管。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建立完善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切实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和刑事打击力度。2013年全省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403起,行政处罚5243起,处罚金额超过2.4亿元。省环保厅、公安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联合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切实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实现县级PM2.5监测全覆盖。
(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水环境总体稳中趋好,地表水质优于Ⅲ类比例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一是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工程建设,完成乡镇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新增城乡统筹区域供水通水乡镇97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78%。二是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治理。深入实施国家太湖治理总体方案和我省实施方案,加快实施重点治太工程,严格执行“河长制”,今年前三季度未发生湖泛现象,实现安全度夏。积极推进淮河和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委对我省淮河、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和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治污工作评估,考核结果为优。三是进一步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开展海洋、海岸工程污染摸底排查,做好沿海化工园区和主要入海水道综合治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监管,切实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四是进一步加强城市内河整治。按照“一河一策”的要求,制定实施城市河道综合整治方案,有针对性地推进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建设,2013年以来,已集中整治193条水质较差的城市内河,为群众增加了更多亲水岸线。
(七)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持续改善环境面貌,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村庄环境整治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协调,村庄环境整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截至目前,累计完成15.2万个自然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占全省自然村庄总数的80%,建成848个康居乡村。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围绕“九整治”“三规范”“一提升”,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大力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全省累计整治城郊结合部405片、城中村640个、棚户区318个、老旧小区670个,解决了一批百姓关切的突出问题。
(八)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认真落实支持苏北发展的政策意见,重点实施六项关键工程,不断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苏北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0.7%、12.5%、13.9%、20%,高于全省1.9、2.4、3.4、4个百分点。一是实施脱贫奔小康重点片区帮扶工程。重点是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对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实施奖补。目前,340个经济薄弱村已有95个基本实现新“八有”目标,25.95万人脱贫。二是实施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省交通运输厅、农委、水利厅等部门积极推进交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黄河故道贯穿公路已开工建设94.6公里,中泓贯通工程徐州境内197公里全部建成,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80万余亩。三是实施重点中心镇建设工程。重点支持苏北53个重点中心镇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增强集聚功能,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四是实施苏北铁路建设工程。宿淮铁路、郑徐客专(江苏段)、连盐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工程加快实施,沪通铁路江苏段全面开工建设,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五是实施城乡供水与污水处理工程。2013年以来,苏北五市新增区域供水通水乡镇85个,建制镇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5万立方米/日,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0%。六是实施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教育厅等部门积极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为苏北五市招募400名高校毕业生;实施聘请外国专家项目计划27项,培育专业技术人员13.5万人次。省科技厅、教育厅支持苏北实施省科技计划项目1243个,布局建设8个企业院士站和167个研究生工作站,选派4300名科技特派员到苏北开展科技服务。
(九)提高苏中整体发展水平。以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促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进一步提高苏中全面小康建设水平。2013年苏中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8%,占全省的18.4%;今年前三季度苏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0.8%、11.7%、1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6、2.3个百分点。一是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积极支持共建园区建设,相继批准设立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化工业园、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昆山高新区姜堰工业园。省财政厅将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开发区列入共建园区建设和管理范围,享受相关财税扶持优惠政策。二是加快推进沿江地区转型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认真落实沿江地区转型发展5年推进计划,在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化发展、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支撑能力强、辐射带动广的重点项目。南通市从优化布局、突破节点、提升产业等6个方面,推进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泰州市充分发挥医药产业的领先优势、中国医药城的部省共建优势,强势推进医药高新区产业化发展。扬州市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实现绿色增长。三是精心组织苏中三市综合改革试点。更大力度推进陆海统筹、跨江融合和江海联动,进一步强化苏中发展特色。南通市成功获批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市,陆海土地统筹利用、叠石桥市场采购贸易纳入国家试点。扬州市着力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加快跨江融合发展交通网络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科教资源跨江合作共建共享共兴。泰州市深化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阿斯利康泰州基地正式投产,医药创新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成功转化医药创新成果13个,总金额达2.5亿元。
(十)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认真实施苏南国家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不断增创苏南发展新优势;今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加快苏南区域创新一体化布局、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2013年苏南五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占全省比重达59.4%;今年以来,苏南地区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势头,呈现“高位转型”的新常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2.5万亿元,占全省的60%。南京市坚持现代化国际化人文绿都的总定位,谋划实施“两个试验、四个示范、两个试点”工作,重点拓展市域“五大成长空间”,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江北新区,努力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带好头、做示范。苏州市以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基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创新创业宜居城市,先后争取到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便利化、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内资融资租赁等改革试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无锡市以打造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延伸试点拓展区为目标,制定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深化制度创新的总体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民生发展水平,全力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无锡样本”。常州市以民生幸福、生态宜居、节约集约为导向,统筹创新驱动、城乡一体、改革开放,加快产城融合改革先行先试,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常州特色、得到百姓认可的现代化道路。镇江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高起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充分彰显山水花园、绿色低碳、环保宜居三大特色。
三、主要问题和建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推进十项举措仍面临不少客观制约因素,如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仍然较大,城镇化建设质量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区域协调发展仍不平衡等。特别是目前宏观环境依然错综复杂,我国“三期叠加”阶段性特征显现,我省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推进十项举措、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在工作落实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地区和部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的地区和部门全局意识、责任意识还不强,没有把转型升级真正摆上重要位置。有的地区和部门对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变化应对不力,破解发展难题的实招和创新举措还不够多。二是一些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如发展健康服务业、节能环保产品优先采购、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尚未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当前企业负担仍然较重,导致企业利润增长不快,经济回升动力不强,迫切需要更多地研究制定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三是部分工作协调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工作由于涉及面较广,地区、部门之间存在沟通不够、相互脱节的现象。一些举措牵头部门较多,上下联系、沟通协调较为困难,未能完全形成工作合力。
现在距年底不到两个月时间,既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交卷期”,也是2015年工作的“谋划期”,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增速换档、经济转型这一新常态,努力将十项举措向纵深推进。结合这次督查情况,对贯彻三项要求、落实十项举措提出如下建议:
(一)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三项要求。总书记提出的三项要求,准确把握了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紧密结合了江苏的省情实际,紧紧抓住了江苏发展的关键要害。抓好这三项要求的贯彻落实,就抓住了江苏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提质增效的关节点。建议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继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贯彻三项要求的自觉性坚定性,把三项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做到谋划发展思路要贯彻三项要求,制定发展举措要体现三项要求,创新政策措施要聚焦三项要求,抓好工作推进要落实三项要求,切实把注意力聚焦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更加科学理性地谋划发展举措。当前,江苏经济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如何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城镇化突破口、抓住生态建设着力点,都是一个个全新的课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既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更要主动适应,积极作为,全力落实三项要求,深入推进十项举措。建议各地、各部门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六个优化”为突破口,更大力度抓好十项举措。对2015年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工作措施,要早研究、早安排、早落实,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确保2015年各项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加强项目储备,及早排出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做好资金、土地、审批等准备工作,推动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尽早发挥效应。
(三)更加扎实有力地推进改革创新。可以说,十项举措的每一项,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依靠创新驱动来支撑。建议进一步坚持改革取向,突出问题导向,扎实抓好省政府年度30项重点改革任务,推动“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金融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改革措施尽快落地,把深化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通过改革来化解用地、资金、环境、人才等要素制约,更多地释放改革红利、制度红利、人才红利。抓住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更好地发挥科技对转型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实现“高位转型”。
(四)更加务实高效地抓好工作落实。推进十项举措是贯彻三项要求的重要抓手,必须深入抓、持久抓,切实抓到位、抓出成效。建议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切实把目标明确到位、把任务落实到位、把责任传递到位,有针对性地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锲而不舍地向前推进;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强对部门和基层的工作指导,协调解决推进过程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围绕支持产业升级、城镇化、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苏中三市综合改革试点、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等,细化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努力为落实十项举措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增强督查的计划性、针对性、实效性,以强有力的督查来推动工作开展,并将十项举措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充分发挥其刚性约束和激励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