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充分展现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经济持续回稳向好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提振消费市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打响“苏新消费”四季主题购物节、“水韵江苏”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品牌,着力推动住宿餐饮、商业零售等消费回暖,支持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培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医疗健康、健身休闲等消费新热点。完善消费信贷等支持政策,营造便利消费的环境条件。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动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延伸。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快提振住房消费的“景气指数”。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持续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补短板投资,系统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突出抓好220个省级重大项目和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深化与大型央企、民营头部企业和外企合作,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江苏。加大对市场主体支持力度。持续推动国家和我省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针对困难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需所盼,及时制定实施一批助企纾困的增量政策,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发展有更强牵引力。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发展和安全并举,以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为主要抓手,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制定落实重点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方案,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传统产业焕新等工程,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推动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有重点、分梯次推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加快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331”工程,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咨询、专利、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更好满足产业链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支持南京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全面开展中小企业免费数字化诊断,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培育更多国家级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无锡国家车联网先导区、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办好2023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更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以上,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让“小块头”释放出大能量。强化金融支撑和能源电力保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先立后改”大型煤电装机在我省布局,远近结合提升煤炭储备能力,推进沿海沿江LNG布局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建设省外综合能源基地,确保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电力正常供给,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三)高质量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建设。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大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中职“领航计划”和高职“卓越计划”,加强新一轮“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建设应用型高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支持紫金山、太湖、钟山实验室承担更多战略任务,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载体。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支持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持续打造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推动“科创+产业+产品”融合发展。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数字经济科技攻关专项行动,统筹推进80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和8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1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支持,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和企业科技创新税前扣除等创新激励政策,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加快建设人才发展高地。实施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和产业链人才攻坚计划,发挥人才攻关联合体作用,打造“宁苏”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建设一批省级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实施更高水平的全球引才聚才计划,持续推进海外人才来苏工作便利化,更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四)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bat365在线平台app_精准原创123656官方网_365体育管网登录网站
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优先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打好种业振兴行动组合拳,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收储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多渠道挖掘大豆油料扩种潜力,加快推进80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稳定能繁母猪存栏120万头左右,确保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中心任务,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超千亿级的省级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链主”企业,积极完善覆盖农产品主产区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大力培育江苏精品农业品牌,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有序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档升级,实施1.5万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改造600座危桥,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200公里,新增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15个。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绿化美化等重点工作,改善10万户农房,创建13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新建200个绿美村庄,加快打造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五)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加快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推动沿海港口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协同推进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共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合力种好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试验田”,加快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强化省际毗邻地区深度合作,争取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促进江苏中轴崛起。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积极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支持宿迁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深入实施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更好激发陆地活力、海洋潜力。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做好全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工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统筹抓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大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交通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南沿江城际铁路以及宁淮、沪苏湖、通苏嘉甬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上元门铁路过江隧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南北接线、锡宜高速改扩建等项目,积极推动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开工建设。提升运输机场保障能力,支持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淮安机场等环沪机场群改建扩容,加快南京土山机场迁建,打造南京临空国际开放枢纽。统筹推进城乡互联互通现代水网建设,优化提升内河水运设施网络,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开工建设宿连航道二期工程,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化治理服务能力,加快打造智慧便捷的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完善“苏服办”“苏企通”等平台,巩固拓展“放管服”改革成效,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感受到在江苏创新创业的高效便捷。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更好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快培育一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和标杆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1+5+13”营商环境系列政策,完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拓展和完善制度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积极拓展出口多元化发展空间,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建好用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最大程度便利商务人员往来,持续开展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等载体建设,支持徐州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完善中欧班列沿线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对标高标准经贸协议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南京江北新区,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办好两岸企业家峰会、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中欧班列合作论坛,集聚更多高端资源、高端要素。
(七)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全面推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实施新一轮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快500千伏过江通道建设,积极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鼓励企业参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降低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徐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巩固扩大岸线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跟踪做好长江水生态监测评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水平,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集群化精细化治理,扩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范围,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氮磷污染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开展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面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扎实开展我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试验区、生态修复示范点建设,严格落实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负面清单,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积极推进“国家山水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推进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试点省合作,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规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点“绿”成“金”、增值变现的水平。加强污水处理、危废处置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绿岛”项目布点和建设规模。
(八)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全省人民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新时代江苏文化标识。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打响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系列会展品牌。加强革命文物、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快推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和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讲好在江苏发生的中国故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质效,推动建设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实施“双千计划”“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深化“书香江苏”建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建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办好紫金文化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系列文化活动,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不断发展壮大“文艺苏军”人才队伍。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模,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开展小剧场建设、乡村旅游、非遗旅游、红色旅游、全域旅游等文旅融合实践,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中更加活起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独具魅力的江苏文化旅游体验。
(九)持续做好民生保障改善工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统筹好财力,坚持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积极促进增收富民。制定出台推动共同富裕实施意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深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支持苏南等地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开发更多政策性岗位,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着力强化“一老一幼”服务保障。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用心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努力实现幼有所育、不负所托。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专项行动,加快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规范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发展,提高基层首诊率。强化儿科、传染、精神等薄弱专科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杭州亚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升异地就医结算水平,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力度,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房。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兜紧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今年我们安排了13类55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节点化调度,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十)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聚焦风险易发高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重大风险应对处置能力,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全面排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统筹做好房地产领域、建筑行业、大型企业、政府性债务等风险排查化解工作,坚决防止各类风险叠加碰头,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排查整治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安全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纵深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巩固提升年”行动,加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深化网络安全综合治理,健全全媒体传播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现代化治理能力,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新的一年,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拥军支前保障机制,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加强人民防空工作,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进一步优化防控政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稳妥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加强疫情监测研判、药物和试剂供应、重症患者救治、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加大对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医疗救助力度,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医疗救治,有效应对疫情高峰,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